病例分享偏头痛还是丛集性头痛疑难探究

病例资料

19岁女性,大学学生。13岁始丛集性发作性头痛,每2年集中发作,持续约4~6周。均为春秋季节,无明显诱因,亦无明显的发作前驱症状。丛集发作期内,隔日发作1次,头痛均始于凌晨,持续2~24小时。部位以偏侧颞部为主,可累及同侧的顶、额和眶区。每个丛集发作期,头痛部位固定不变,但不同发作期的部位可左右变换。头痛性质为搏动性或锥痛,无放射性,程度剧烈。

几乎所有头痛发作均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畏声、痛侧单眼畏光及不愿任何活动,但无坐立不安、激越或躁动等。半数的头痛发作可有头痛侧的单眼流泪,但无结膜出血、流涕、鼻塞、眼睑水肿等其他三叉神经的症状或体征。少数的发作可经安静的暗室休息而得以缓解,多数发作则还需要用止痛剂。早期使用芬必得有效,后来无效。改用利扎曲坦则能快速控制头痛。

医院多次就医,诊断不明,接受过多次的头CT或MRI、脑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年的发作开始后2周,予以强的松(每日30mg,7天,继以每日15mg,7天)和丙戊酸(mg,每日3次)治疗,10天后头痛发作停止。年11月,头痛再次发作,予以类似治疗,7天后头痛逐渐于1周内停止。

如何诊断?

虽然ICHD的诊断标准试图依据头痛发作的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来区分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且两者的临床表现看似明显不同(见表1),但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介于其间,即可能两者均完全符合或均不完全符合。

本例患者,其头痛部位、性质、程度、活动后明显加重、伴随症状、头痛持续时间完全符合普通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且没有其他可以解释头痛的医学情况存在,同理又完全符合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标准。而且,患者的头痛对曲坦和丙戊酸均有效。

简而言之,若不考虑患者头痛发作的时间特点,其头痛特点和伴随症状完全符合偏头痛的表现;若不考虑患者的头痛发作特点,则头痛发作的时间性特点及每个丛集期内头痛部位始终固定于一侧完全符合丛集性头痛的表现。对此患者,现有的ICHD诊断标准无法做出诊断,因为它允许同一患者有多种头痛疾患共病,但不允许同一次头痛发作符合多种头痛的标准。

临床表现重叠

多个大样本的病例观察研究发现,不少偏头痛或丛集性头痛患者具有超过诊断标准之外的“不典型表现”。正如本例患者的这些不典型表现,恰恰又符合其他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特征,使得诊断困难。鉴于目前的原发性头痛诊断缺乏客观依据,仅仅是依据临床特征,因此寻找可能的临床特征,就成为诊断的要点。

偏头痛患者不仅可以有类似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出现丛集性头痛样的表现。同样,丛集性头痛者出现偏头痛发作的症状亦不少见。先兆、恶心、呕吐及畏光均非鉴别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的要点;偏头痛样症状在丛集性头痛人群中并非罕见或少见,亦无法成为临床鉴别要点。而丛集性头痛的刻板的头痛发生时间(特别是夜间)及周期性丛集性发作的特点,却是罕见于偏头痛。

可见,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看似能够轻而易举地区分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的头痛发作,但临床上不典型的情况比比皆是。没有什么临床表现是某种类型原发性头痛所具有的独特或唯一表现,差别仅在于症状的轻重和多少。

偏头痛还是丛集性头痛?

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表现重叠的原因多种,包括患者对症状的描述不清、两者共病或为特殊类型头痛等。有些患者是丛集性头痛与偏头痛共病,有不同类型的头痛发作。有些患者表现为早年为偏头痛发作,后来为典型的丛集性头痛。但这些患者的头痛,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发作中的表现是不同的,故不难加以区分。

依据目前对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一般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皮质功能紊乱、神经元活性异常增高有关,头痛的机制主要与三叉血管调节机制有关。而丛集性头痛的机制主要是下丘脑后部激活,通过下丘脑-三叉途径及三叉-面脑干反射途径激活三叉神经和脑副交感神经系统。

通常,丛集性头痛与偏头痛在偏侧性、周期性、伴随三叉神经症状及不安4个方面有所不同:

①在同一个丛集发作期内,头痛的部位始终固定(9%~16%有变换),罕见同时双侧或一次发作时由一侧向另一侧扩散。而偏头痛则缺乏这种严格的偏侧固定的特征。

②丛集性头痛的核心特征是周期性,丛集发作期多见于春秋季节,然后是持续数月数年的间歇期,每次丛集发作的持续时间基本固定(大多为6~12周),头痛多发生于夜间,头痛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基本固定。这种时间一致性的特征几乎不见于偏头痛。偏头痛可以丛集性发作,持续时间也可以短于4小时,但偏头痛不像丛集性头痛那样有显著的季节相关性。

③丛集性头痛的诊断要求有位于头痛侧的三叉神经支配区的自主神经(副交感激活和交感低下)症状。其他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也可以有自主神经症状,故与丛集性头痛的区别主要是程度不同而非是否存在。

④头痛时,日常活动对头痛的影响很重要。ICHD诊断标准要求偏头痛是活动诱发加重(不耐受)而丛集性头痛是不安和踱步(难以安静卧床休息)。活动后头痛缓解或无变化,在丛集性头痛为80%,在偏头痛则为15%;而活动后头痛加重,在偏头痛中为85%,在丛集性头痛中为20%。

以恶心和呕吐为代表的偏头痛样症状为非特异性,只是与头痛持续时间较长有关,不具疾病的诊断特征性。对光、声或气味的敏感,多见于偏头痛,在区分不同类型头痛时,不能简单地区分是否存在畏光和畏声,而是要区分单侧或双侧。

丛集性偏头痛是否存在?

Medina和Diamond提出周期性偏头痛(cyclicmigraine)的概念。他们报道27例患者,头痛发作周期持续2周以上,平均6周,间隔期长,单次头痛持续1~72小时,头痛位于单侧或双侧,部分伴流泪和鼻塞等。其中22例患者接受锂盐治疗,19例有效。作者认为患者的头痛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当时尚无ICHD分类诊断标准),但具有丛集性头痛的周期性聚集发作和对锂盐有反应两个特点。

Solomon等提出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综合征(migraine-clusterheadachesyndrome)的概念,认为头痛发作的时间特征是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的最核心差异。偏头痛为随机发作(虽然多与月经、天气、睡眠及情绪有关),极少达到每周3次以上,发作持续超过4小时。而丛集性头痛是密集连续发作,持续时间短,多在固定时间发作。

做出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综合征的诊断,要求在一种头痛发作时,有另一种头痛的重要特征出现(如丛集性头痛出现先兆或丛集性发作的偏头痛),而出现其他非主要的特征,则不考虑。

Applebee和Shapiro于7年在总结上述不同观念后提出丛集性偏头痛(clustermigraine),认为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的差异并非绝然,而是一个灰色的谱,重叠的情况不少见,可能体现了临床表现多变的头痛疾患的个体化特征,抑或是不同头痛疾患具有潜在共同的病理机制。

小结

结合本文介绍病例,临床上确实存在不符合目前头痛诊断标准的情况,是有偏头痛特点的丛集性头痛,还是有丛集性特点的偏头痛,仍然是个挑战。是否确实存在两者重叠的独立疾病(丛集性偏头痛),还需要未来开展更大样本的观察,还需要依赖疾病相关基础研究对疾病症状机制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

在临床研究方面,切实需要加强对患者病史、病程、临床表现的仔细观察。应鼓励患者做头痛日记,以更为客观地描述症状,不推荐回顾性分析。试验用不同头痛特异性治疗(如对丛集性头痛可用吸纯氧和锂盐)可能有助于诊断。

来源:李焰生.丛集-偏头痛:病例报道与文献复习[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3(4):-.

更多精彩阅读

年终大盘点

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睡眠医学十大科学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AIS)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规范导读

秋冬来临,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症(SAD)

清醒梦(LucidDreaming)

从现象学到认知神经科学

影响肝豆状核变性预后康复的关键因素

青少年抑郁与睡眠剥夺有关

心理漫谈

婚恋情感中的安全感缺乏

神经科学论坛

最新神经科学信息分享平台

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疾病联络会诊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qrmqc.com/wazz/142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