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优点常见副作用心

1、应用曲妥珠单抗时常见哪些不良反应?

(1)曲妥珠单抗95%为人源化,致敏源性低,常见不良反应与其他单克隆抗体相似,主要为输液相关症状,包括寒战、发热、疼痛、呕吐、乏力等,多在首次用药后发生,给予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或哌替啶即可缓解。联合化疗后化疗的轻中度不良反应有所加重,常见心功能障碍,多见于与蔥环类药物联合应用时。

(2)第一次输注本药时,约40%患者会出现通常包括寒战和(或)发热等的综合征。这些症状一般为轻或中度,很少需停用,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治疗。其他症状和(或)体征包括恶心、呕吐、疼痛、寒战、头痛、眩晕、呼吸困难、低血压、皮疹和乏力。这些症状在以后的输入本药过程中很少出现。由于严重的注射相关不良反应多见于在第一次应用曲妥珠单抗的2小时内,故首剂注射后应密切观察2小时。

2、如果在应用曲妥珠单抗期间出现心脏毒性如何处理?

(1)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使用本药治疗的患者中有心功能障碍的表现。在单独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中至重度心功能障碍(NTHA分级III/IV)的发生率为5%。与化疗联用时无论是与化疗同时还是序贯使用,发生心功能障碍的危险性均稍有增加,同时使用的心脏毒性发生率高于序贯使用,尤其与蔥环类药物联合应用时更应注意心脏毒性。

(2)患者在治疗前如曾接受相当剂量蔥环类药物及有蔥环类用药史时,建议应用曲妥珠单抗前进行心功能状况评估,行心脏超声检査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是评估心功能的简便方法,LEVF60者提示心功能正常。应用曲妥珠单抗期间,应定期进行心功能检査,并避免与蔥环类药物同时使用。

(3)若患者出现临床显著的左心室功能减退应考虑停用曲妥珠单抗,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如利尿药,强心苷类药和(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等。

(4)关于心脏毒性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例的心脏毒性均为可逆的,可通过一般的治疗手段得以解决。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心脏病史,可以在心脏病控制良好的前提下考虑使用赫赛汀。

3、应用赫赛汀有哪些优点?

赫赛汀是全球第一种被批准应用于临床针对HER-2的人源化单抗隆抗体。不仅单药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疗效确切,而且与化疗联合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可提高有效率、延缓疾病进展时间、延长无病生存期、延长治疗失败时间、提高总体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与化疗相比,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脱发、黏膜炎及肝肾功能损害等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4、影响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调节因子有哪几类?

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受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这些调节因子主要由肿瘤细胞分泌,但某些正常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也能分泌调节因子,共同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调节因子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T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管生成素、血管趋向素、IL-8、多育曲酶素、神经节苷脂等。第二类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按其作用及功能分为以下几点。

(1)趋化因子:如PF-4、干扰素(IFN)、诱导蛋白-IO(IP-IO)等。

(2)蛋白质降解产物:如血管抑素、内皮抑素、泌乳素及层黏蛋白降解产物及片段等。

(3)具有血管生成促进及抑制双重作用的因子:如血小板反应素-1。

(4)其他类: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可溶性FGF受体、血小板敏感蛋白(TSP)等;另外还有与血管生成调控相关的癌基因(如src,sis,ras,iun)、抑癌基因(如P53)及其产物。正常情况下体内这些调节因子处于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促进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占优势,就启动了新生血管的生成。

5、贝伐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起哪些作用?

贝伐单抗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一种重组的人源化単克陸抗体,包含93%人类IgG和7%的鼠源结构,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与内源化的VEGF竞争性结合VEGF受体,使内源的VEGF生物活性失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增加血管通透性,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6、抗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疔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有哪些优点?

(1)靶向明确,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2)不易产生耐药性。

(3)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有限损伤就可造成大量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不会对骨髓和造血器官产生毒性。

(4)抗血管生成治疗可应用到多种恶性肿瘤,具有广谱性。

7、抗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可遇到哪些问题?

(1)临床试验的最佳剂量和用药时间。

(2)动物试验与临床试验的差异。

(3)抗血管生成治疗如何与化疗、放疗及其他生物治疗有效结合。

(4)毒副作用的进一步降低。

(5)规范微血管的标记和记数方法。

(6)寻找新的内皮细胞标志物等。随着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相信抗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和临床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qrmqc.com/wadzz/146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