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与内关穴的应用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

公孙与内关穴的应用经验

意大利岐黄中医学院何树槐教授传承人何斌何骏

公孙与内关属于奇经八脉交会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组配穴,明代李梴说:“周身三百六十六穴,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可见八脉交会穴在腧穴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有着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沟通十二经脉,并能对经脉的气血进行调节、蓄或溢,故其应用非常广泛。

公孙与内关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使用方法也很多,仅就其经络联系和穴位性能谈谈何老的应用经验。

01配伍关系

1.公孙与内关配伍关系:公孙和内关可单独应用,但在多数情况下常配合应用。

①属于上下肢手足配穴法,公孙属于足太阴脾经,循行于下肢,内关属于手厥阴经循行于上肢,上下配合可以加强对整体和内脏病症的治疗。

②属于母子配穴法,公孙属于足太阴经,配五行属于土;内关属于手厥阴经,配五行属于火,火能生土。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所以二者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属经脉联结配法穴:公孙属于足太阴经,通于冲脉;内关属于手厥阴经,通于阴维脉。二穴通过所属经脉相联结,其经脉共同联系的部位是咽喉部、胸胁部、腹部、生殖器官及心、脾、胃等。公孙和内关这种联系是其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正如明·刘纯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02临床应用

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心脾两虚证:

内关属于手厥阴经,其经络“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手厥阴络脉“络心系”;公孙属于足太阴脾经,其经脉属脾络胃,注心中;公孙通于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皆禀焉。所以公孙配内关是治疗脏腑病症的重要组合,尤其是心脾两虚证。常见的病症有以下几项,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有效的病症穴位。

头痛头晕: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气血亏损,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头痛头晕,心悸乏力,纳食补馨,舌淡脉细。治疗加百会、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在百会加灸效果更好。

心悸失眠:心脾两虚,气血亏损,心神失养,则见失眠心悸,倦怠乏力,饮食乏味。治疗加四神聪、神门、三阴交,针刺补法。在百会穴加用灸法,效果更好。

胃脘疼痛:脾气虚弱,脏病及腑,胃脘隐痛,便溏腹胀,失眠多梦,精神倦怠,治疗加中脘、章门、足三里,针刺补法,并灸中脘、足三里。

嗳气:是指胃气上逆,发出有声之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声急短促。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治疗加中脘、足三里。曾治疗一女姓患者,大约五十多岁,长期患有嗳气症,有5年左右,多在午饭和晚饭之后发作,饭后胃脘胀满,随即发生嗳气,连续发作,且越来越严重,由原来的数声到数十声,现在大约发作30分钟左右,才逐渐缓解。治疗取公孙、内关、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针刺补法,经5次治疗而愈。

腹部胀满:脾失健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障碍,则见腹胀便溏,饮食乏味,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症,治疗加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针刺补法,并灸气海、足三里。

②肝郁气滞证:

手足厥阴经交会于胸中,内联心包络,系心系;足太阴经“注心中”,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维系诸阴经;冲脉上至胸中而散,下“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与足厥阴经相交会,公孙通于冲脉,冲脉在足大趾间与足厥阴经联系,冲脉又为十二经之海,故内关配公孙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作用。应用时应以内关为主,公孙为客,并适当加用病症穴,有更好的效果。

胸胁胀满:主要是指肝气郁结,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郁结引起的胸胁胀满或疼痛,时常叹息,情志抑郁等,治疗加膻中、期门、太冲,平补平泻法。针刺内关时先让患者咳嗽一声,随即进针,捻转手法,病症常可顷刻缓解。

胃脘胀痛:肝气郁结,横乏中土,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两胁胀满,不思饮食,精神抑郁,治疗加中脘、章门、足三里,平补平泻法。

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多由于七情过极所愿不遂,引起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横行犯胃,则胃气上逆;肝气上逆犯心,则心火失降。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应降不降,呕吐反复发作,长久不愈。

本病一般发生在进食之后,无明显的恶心突然发生呕吐,无明显的痛苦,呕吐物是吃进的食物。虽然经常呕吐,但不影响食欲,呕吐之后仍可进食。呕吐反复发作,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本病症的病位在胃,病因病机在肝和心。治疗原则为宁心解郁,和胃降逆。主要穴位:内关、公孙、中脘。

刺灸法:刺中脘用2.5寸长毫针,向下脘方向斜刺2寸左右,捻转泻法。公孙、内关平补平泻法。

多年以前在北京医院工作时,治疗多例神经性呕吐患者,均属于女性,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先针刺内关、公孙,使病人安静下来,放松肢体,然后选取25x60mm长毫针直刺中脘mm,然后向建里、下脘斜刺,捻转进针。当病人说有針感向下腹部传导时,告诉患者他的胃气下降了,就不会上逆呕吐了。

如病人杜某,患呕吐五月余,病起于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开始经常胃痛,经治疗胃痛缓解,而呕吐出现,食后即吐,吐出多为饮食物,自觉胸闷不适,精神忧郁。经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中西药物治疗未效。诊脉弦细,舌质胖淡。治疗取内关、公孙、膻中、中脘、气海,经过5次治疗而愈。

③冲气上逆证

奔豚气

奔豚气古称“贲豚”,奔豚气症临床并不少见,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小腹上冲胃脘至胸部咽喉,常伴有恶心呕吐、心中悸动,烦躁不安。《素问·骨空论》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所以奔豚气主要是冲脉为病,治疗以公孙为主,内关为客,酌情加膻中、中脘、关元,平补平泻法,关元针刺补法并加用灸法。临床上凡遇此症采用此法治疗,效如桴鼓。

冲气上逆性头痛

冲气上逆性头痛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往往忽略其诊断的确切性。本病开始先出现腹部疼痛,多集中在下腹部,稍后出现恶心呕吐,胸闷烦乱,咽喉不适,继则头痛发作。另外,经期头痛也应属于冲气上逆性头痛。冲脉起于胞中,若胞中积聚寒邪,或有瘀血蓄积,当月经来潮之际,冲脉调动十二经之气血注向胞中而不受,气血则沿冲脉而上逆,遂见腹痛、恶心呕吐、胸闷烦躁、头痛等症。

治疗方法:取公孙、内关、百会、印堂、膻中、中脘、关元。针刺泻法,重灸关元穴。

03病案举例

病案一

纪xx,女,45岁,年5月初诊。

主诉:腹部胀满6月余。

病史:自诉6个月前可能由于工作紧张,开始不思饮食,纳食越来越少,且食后腹部胀,经医院检查未见异常。经服用中西药物数月未见好转,想试试针灸能否获效。

目前面色萎黄,时有头晕,睡觉浮浅,夜梦纷纭,时常心悸,倦怠乏力,纳食不馨,食后腹胀,大便溏泄。查腹部柔软,敲指鼓音,舌质胖淡,脉沉细,带有弦象。

辩证:心脾两虚。

取穴:公孙、内关、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

刺灸法:先刺左公孙、内关,再刺右内关、公孙,公孙捻转补法,内关平补平泻法。5分钟后自觉腹胀明显减轻,再针其余各穴。留针30分钟。

经过2次针灸后腹胀明显减轻,5次后诸症消除。

以上病症仅是例举,采用公孙配内关再加病症穴,有很好效果,为临床所常用。应用时应以公孙为主,内关为客,主次分明。

病案二

意大利人,女,46岁,年3月初诊。

主诉:脘腹胀满5个月。

病史:5个多月以来因家庭不合,导致脘腹胀满,咽喉发紧,胸闷胁胀,胃脘痞满,腹部胀满,大便秘结,饮食不思,食后腹胀,夜寐多梦,烦躁不安,时常头晕,疲乏无力,肢体酸痛。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焦虑症”。检查舌质胖淡,脉弦而细。

辩证:肝郁气滞,木侮脾土。

治则:疏肝健脾。

取穴:内关、公孙、膻中、中脘、气海、阳陵泉。

刺灸法:先针左侧公孙、内关,再针右侧内关、公孙,公孙用捻转补法,内关捻转平补平泻法。然后依次针刺膻中、中脘、气海、阳陵泉,平补平泻法。

以上述方法经过3次治疗后,病症明显好转,5次后诸症消除,又巩固治疗1次,前后共计6次治疗,5个多月的痛苦尽除。

病案三

意大利人,女,45岁,年3月就诊。

主诉:患头痛6年。

病史:

6年前外出旅游,因天气炎热喝了很多冰水,之后自觉腹部不适,随即卧床休息,第二天除小腹发凉外无明显不适。一周后又因喝冰水,出现腹痛,并伴有轻度恶心和心中烦乱,经腹部热敷后好转。大约1个月之后可能因精神极度紧张,出现小腹部疼痛,继之出现恶心,大约1个小时后出现头部剧烈疼痛,位于前额部,服止痛药后缓解。之后经常发作,月经期加重,且发作越来越频繁,大约每月发作45次。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又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明显效果。

检查:小腹偏凉,舌质偏淡,脉弦而紧,尺部较明显。

治疗:公孙、内关、百会、神庭、膻中、中脘、关元,针刺平补平泻法,先针公孙,再针内关,其它诸穴由上而下依次针刺,关元先泻后补,艾条灸10分钟,每周治疗一次。

用上法经7次治疗后,主症基本消失,又巩固治疗3次,病无反复,停止治疗。半年后随访,病人因肩痛来诊所治疗,得之头痛腹痛之苦,再无反复。

病案四.

意大利人,女,51岁,年1月就诊。

主诉:腹气上逆两月余。

病史:两个月以来常常有一股气流从小腹部沿腹上逆,至胃部则嗳气不止,至胸部则自觉胸闷和心中烦乱,有时可达咽喉部,则感到咽喉阻塞。另外,时常无名烦躁,失眠多梦。舌质胖淡,脉弦细。

治取:公孙、内关、百会、本神、神庭、中脘、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经治疗3次而愈。

小结

总之,公孙和内关属于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上面所述心脾两虚证、肝郁气滞证、冲气上逆证仅仅属于例举。对于内脏病症尤其是对心、肝、脾胃病症有很好的效果,具有取穴少、应用广、见效快的特点。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年赴泰国讲学,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年到意大利讲学。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漫谈浮刺法系列近期链接

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再发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文/何树槐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文/何树槐。纽约中医论坛

文/何树槐

何骏

文/何骏纽约中医论坛

文/何骏纽约中医论坛

文/何骏

文/何骏

文/何骏

文/何骏

文/何骏

文/何骏

文/何骏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临床应用经验▏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治疗原理的再探讨▏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素问·刺腰痛论》阐微意大利岐黄中医学院何骏何斌

针灸合谷穴止痛机理的探讨意大利岐黄中医学院何骏何斌

论大椎为诸阳之会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水沟醒脑开窍的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膻中穴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rmqc.com/wadwh/11525.html

 


当前时间: